第555章 好评差评如潮
书迷正在阅读:空降热搜!裴爷家的娇娇是妖妃、离职时孕吐,被前上司撞见拉我去孕检、休了前夫后我成了郡王妃、思归何归、凤帝临朝、我有一座时空交易小酒馆、被全网黑后她花样挂热搜、木叶之神通无敌、汉厨、亮剑之独立大队
“哈哈哈……” 电影院放映厅里,伴随着屏幕上的夸张剧情,不时的传出阵阵笑声。 周星弛三年磨一剑的《功夫》,很容易的让观众笑了出来。 无论是上座率还是散场后的口碑调查,都证明这是一部经典之作。 但第二天的媒体报道,却是这个画风: 【《功夫》赢了票房,输了口碑!】 【周星弛江郎才尽,观众表示看不懂。】 【细数《功夫》两宗罪:无经典台词与空洞的剧情。】 不但影评人大肆的批评,就连茄子网上电影的开画分数,也仅仅只有7.2分,甚至不如《天下无贼》的7.8分。 董熹更喜欢从网上看网友的评论,相比于影评人的想法,更能贴近观众的想法。 不但在茄子网上评价很低,在天涯、猫扑等各大论坛,也是一片江郎才尽的批评。 比如设置一个武林高手是g有何目的?对剧情有何推动?男主受伤突然进入电线杆顶部,打出很多掌第二天就恢复如常了,为什么是去那躲着?为什么就恢复了?男主似乎还对此不知情,为什么会忘记? 如来神掌他就买了本书,平时也没看他学,怎么就被暴揍一顿就突然掌握了这个从天而降的掌法了?剧情各种逻辑不通。 这些评论看的董熹一脸的黑人问号,周星弛是谁? 无厘头大师! 你在他的电影里吹毛求疵的找逻辑问题,那不就是鸡蛋里挑骨头——找茬儿吗? 而且这种观点不是少数派,而是在观众的评价里占据上风。 普通观众的看法,大概就是《功夫》没有周星弛以往的电影那么搞笑了。 就算给电影评价高分的观众,大多也是注意到特效场面,而忽略剧情的各种隐喻。 坦白讲,《功夫》需要多看几遍,才能明白埋藏的细节和梗。 忽略这些问题,董熹只要不瞎就明白,是有人在花钱黑周星弛。 甚至他的第一反应,怀疑是手底下人没经过他的允许,擅自决定的事。 不过很明显,虽然《功夫》被黑似乎对董熹的收益最大,毕竟他接下来有电影上映。 但跟他确实没啥关系,周星弛这些年在圈子里得罪的人太多,大家并不希望他可以更上一层楼。 所以,《功夫》不管是质量好坏,都注定一开始就会有争议,一如当年的《大话西游》。 有些电影还没上映,你就会知道有无数人等在哪里拍手叫好,另外一些没有上映的电影,你可以闻得到隐隐的杀气,知道这电影一出去就肯定是板砖满天飞舞。 自然还有一些电影,你可以猜出它会得到毁誉参半、两极分化的评论格局。 不过这一次,电影的口碑两极分化,并没有影响票房成绩,首日票房成绩突破1000万,过亿的难度不大。 虽然不打算压制对方,但董熹也在从《功夫》所遭遇的事情吸取教训。 就如同电影里包租夫妇闯进贼窝,要跟火云邪神决一死战。 决战之前,他们还带了件东西:钟。 这个钟,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要给斧头帮“送终”。 另一层,是要为阿星敲响警钟。 而董熹同样被敲响警钟,首先《功夫》在舆论上的一败涂地,是因为发行公司的发声渠道有限,很轻松被人拿捏。 这方面,董熹是不需要担心的,熹子影视目前在国内拥有完善的宣发渠道,应对这种问题没什么难度。 其次,观众对《功夫》的不满主要是与期待值有差别,他们想看纯粹的喜剧,想要大声的笑出来…… 似乎《石头》在特效上没有《功夫》抓眼球,但喜剧效果却更加出色,而且简单接地气的笑料,不深刻却引人发笑。 《疯狂的石头》,在董熹的定位中,虽然是小成本制作,但同样是大喜剧! 这就足够了。 正如春晚一样,观众不想去思考那么多复杂的细节,他们只是想笑一笑。 电影票房成绩取决于观众,大部分观众在入场时的眼光视角决定了他的结论,他们不是专业人士,看不懂所谓的镜头语言。 只是遵循内心,三俗永远比高雅有市场。 这么看来,董熹也没有什么好担忧的,《疯狂的石头》或许在将来的评价不如《功夫》,但在当下并不差,甚至优势更加明显。 “嘿嘿~” 相比于董熹的淡定,冯晓刚则显得颇有些兴奋,看着媒体上各种的批评和吐槽。 这倒不是幸灾乐祸,虽然周星弛刚摆了他一道,但冯导的气量还是有的,不然也不会被坑第二次。 主要是媒体在批评《功夫》的同时,也将《天下无贼》拉出来做比较,称赞是这一部优秀的故事片。 踩一捧一,永远都是媒体的拿手戏。 虽然手段比较老套,但效果依旧有效,《天下无贼》原本停滞的票房,也稍微有些许起色。 电影市场依旧火爆,并没有因为媒体的批评声而变得冷场。 周星弛有路人粉有死忠粉,他的基本盘一直存在,除非他端出一碗碗心灵鸡汤。 比如:《新喜剧之王》…… 但谁又敢保证,若干年后《新喜剧之王》不会成为经典。 有时候太超前,并不见得是好事。 “冯导演技真棒,他应该拿明年的金鸡最佳男配角。” “哈哈。”看着微博上一条热评,冯晓刚笑着点了个赞。 没注意到,这条评论的用户,名叫:裤子·北斗星·冯斯基。 网络上并不是风平浪静,《功夫》的口碑两极分化,延伸出的骂战很激烈。 九十年代初,《唐伯虎点秋香》成了所谓的年度十大烂片之首,几年后,大伙儿开始忏悔。 九十年代中期,《大话西游》在两岸三地同时遭到冷遇,几年后,“一万年”的台词泛滥成灾。 九十年代末,《喜剧之王》被认为是周星弛江郎才尽的作品,几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当成周的夫子自道。 2004年的《功夫》,现在评分只有7.2分,或许几年后,能进入到top250也说不定。 周星弛的电影,就如同他的喜剧风格一样,反转再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