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润门文学 - 言情小说 - 翠花的六十年代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02

分卷阅读102

    出来,还给他们带了不少野物。

出在了山,方淮心也没回农场,打算在林场住到过小年,林场停工了再跟黄芪一起回去过年。

只是还没有住上一个星期呢,农场就来了电话,让她跟罗玄快点回农场。

“县里已经批了。医务室从明年开始改组成诊所,小方儿,以后就是方所长了。罗玄,你以后是电工组的组长,也不能再吊儿郎当了的,知道吗?”一回来,范书记就向两人公布最新的人事安排。

啊,原来是升官啦。

范书记还交待他们两个,过了年砖瓦厂盖起来之后,就会盖新的诊所,让方淮心提前做好准备。

还要盖新的办公区,电工组也会有专门的办公室。

出了门,回到宿舍才知道。

孙小云提了酱菜厂的厂长,李英做了豆腐厂的厂长,许三喜提了农场小学的校长,林援做了机修组的组长,高明做司机组的组长。

对了,还有李敏慧,人家当了养猪厂的厂长了,之前一直负责猪舍那边工作的老刘,倒是成了副厂长了。

小川的爸老李做了畜牧厂的厂长,不只管着原来的马厩,连带着牛啊羊的也都一并管着。

之前分的二十五个大队,也成了正式的生产队,原来的各位队长,也都有了正式的名份,是真真正正的生产队长了。

办公方面,财会科,采购科,保卫科,生产科,工程科也都算是正式成立了。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农场也升了两格,成了省级的大农场,工人们的工资也顺理成章的长了两级,赵场长跟范书记也连升两级,都是局级干部啦。

也算是皆大欢喜吧。

省级农场就得有省级农场的规模,所以,不只是诊所要扩大,招新人,其他所有的附属小厂子都要扩大,至少得达到一个厂子的规模吧,不能还是小作坊。

所以,哪怕是温度已经很底了,外面土都冷得死死得,也没有阻挡得住工人们劳动的热情,房子不能盖,那就先把砖坯子做出来好了,晾上一个冬天,等到开了春儿,也就干透了,可以进窖烧砖了。

方淮心不用忙那些,她要做的就是培训新人,还有跟已经升做工程科长的原来工程队的王队长商量着,诊所要用多少药柜,多少柜台,多少张病床,多少个锅炉子,多少煎药壶,好提前把东西准备出来。

新人呢,一下子招了五个,赵雅丽医术学的好,主要负责看病。江彩霞药理学得好,主要负责抓药煎药,不过她已经进入怀孕后期,马上要生了。在还没有培养出来新人之前,还得方淮心管着。新人呢,方淮心是打算培养两个大夫,三个护士的。

大夫肯定是有基础的最好了。两百多个知青里面,除了周东方,还真没有有基础的。那就没办法,只能看慧根了。方淮心就先把知青和农场子弟里面二十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凭的都给找来,问谁有意愿学医的,留下来的接近两百人里面,先做了一次考试,摸一摸底,看看有没有文化程度掺假的。然后每天在农场的宣传栏里面抄一段医书,让那些想考的人抄回去背,一个月之后再考试。成绩最好的两个留下。

护士呢,也是从那些人里面选的,只是护士就不只是看考试成绩了,还得看性格怎么样,有那炮筒子脾气的,肯定是不行的。

很快人就挑出来了。两男三女。医生考试成绩最好的两个不出意料的是两个男生。一个是新来的知青,叫王刚,另一个却是农场子弟,叫冯建华,七月份刚刚考中毕业,原本是很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只是这孩子倒霉,高考停了,就回来农场,场里也知道他是有名的学霸,赵场长已经安排他到学校当老师了。是他自己不愿意教学,到是觉得治病救人更有成就感。

三个护士里有一个是知青,原本方淮心一个都不想要知青的,虽然现在知青什么时候回城,还能不能回城,已经没人提没人念了,但是谁也不肯放弃哪怕一点点希望的。要是到时候知青抬腿就走了,那农场可是白把人培养出来了。还是范书记说,不能给人留话柄,得一视同仁。才停了一个。

“凭什么不要我?我要去告你们歧视,告你们私相授受。”周东方知道诊所扩招的人员定下来之后就又找来了。

“我还就不要你,去告吧。”她不找来,方淮心都快把这个人忘了。

“告就告,我怕你呀。”周东方来劲了。

那就去呗。考试是全场通知的,你自己不来参加考试,能赖着谁呀。推荐呀?不好意思,别说没人推荐你,就是有,你也不合适。还就不信了,革委会的例子在前,才过去几天啊,就有人赶跟她得瑟?

所以,方淮心一点儿都不担心,该忙啥还是忙啥。

人都定下来的,那就上课吧,借了学校的教室,也别白天上课耽误人家学生们上课了,就每天晚上讲一节课,前期需要教的东西也不多,主要还是自己背书。

还没讲几天呢,林场跟江湾屯又给送来六个人,说要跟着学。

那就学吧。

后来范书记也找方淮心,问她能不能让想学的人都来听课,便是只看个人意愿,不算是场里安排,不管学成什么样儿,都算是自学,学的再好,场里也不负责安排工作的。

学吧,她还能拒绝是咋滴。

不过这种不管分配工作的,来学的人也没有很多,就二十多个人,算是好学的人了。

也是方淮心这个医学班给范书记提了醒儿,人家接着就办了机修班,电工班,还办了驾驶班。

这些个班可是比医学班受欢迎多了,都是实用的,技术活儿,这年代非常吃香,学的人就多,每天下午五点开课,都有人早早的就到教室里占座。

孙小云的酱菜厂和李英的豆制品厂也都扩招了几十个人,全都招的是女工。因为都算是重体力活了,女知青们拿不下来,招的都是家属。

加上扩大的其他厂子招的人,农场的人一下子就有点儿捉襟见肘了。除了老人和孩子,差不多都有工作了。连养猪厂刘副厂长家那个因为冬天氽鱼掉到河里面冻得只剩下四个肢头的刘二子,都到砖厂计数儿去了。年前就记砖坯的数儿,年后就记生产的数儿。用嘴咬着笔在小本子上记,也算是有个着落了。

今年过年,外面的环境越来越不好了,特别是京城里,第一批的知青没有